2014年5月21的江子翠站隨機殺人事件,

 

令我非常的難過、也非常的震驚,

 

我也有朋友當時正要進站,結果被渾身是血的女人阻止,最後投入救援工作…

 

下戲之後,我看了所有新聞報導、轉到各台談話節目、以及翻閱朋友的FB,

 

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:「他是個人渣,應該處以死刑!」

 

但真正令我難過的,是聽到他家人對媒體的回應:

 

「全家一輩子都被兒子毀了,就算要賠償,恐怕也賠不完!」

 

「我們無臉見人。」

 

「我不敢相信他會做這樣的事。」

 

「他平常愛打殺人電玩。」

 

我馬上就感受到一件事:

 

他的父母只顧自己的金錢與名聲,試圖推卸責任,

 

而且他們並不愛自己的兒子。

 

但他的弟弟,卻用一句話和一個動作就讓我感受到了他對哥哥的感情:

 

「我從小就崇拜哥哥,他會寫小說又有理想」,並且哭紅了眼為哥哥難過。

 

這就是我們忽略的關鍵。

 

因為在台灣,犯錯的人就該死,所以矛頭會全部指向犯錯者,

 

然後剖析他、挖掘他,

 

只為了找到讓自己心安的殺人原因,再把自己和這些原因劃清界限。

 

例如:「血腥電玩」、「社會不安」、「心理疾病」、「從小幻想」,

 

卻從來沒有想花心力去瞭解「真正的原因」。

 

我們真的關心鄭捷嗎?

 

我們真的想去了解他嗎?

 

警察是怎麼在問訊的?

 

假裝關心是為了套話?然後逼他認罪?

 

還是要挖出更多故事讓媒體報導、再讓大家責罵?

 

要是我是鄭捷,我絕對不會回答,因為我根本沒有被尊重。

 

或許有人會說:殺了這麼多人,我們還需要尊重他?

 

但我卻明白的告訴有這些想法的朋友:就算一個三歲小孩,我們都應該尊重他。

 

台灣的教育,從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到國家,

 

從來都只尊重「成功者」,而不尊重「人」,這就是最關鍵的問題。

 

從「重男輕女」的文化開始,

 

男孩子就是個先天的「成功者」,說話有份量,資源最多,

 

然後到「成績取向」的學校後,

 

成績好的學生就算偷掀女生裙子老師也只會笑笑的跟他說「下次不要這樣」吧?

 

這種教育裡並沒有「愛」、沒有「尊重」更沒有「包容」,

 

對學生是、對同事是、對陌生人是、對自己的孩子更是!

 

鄭捷到底在想什麼?真的有那麼容易就分析完畢?

 

連自己的兒子會做出這種事的父母都完全察覺不到、甚至到不敢相信的程度,

 

那請問你們平常到底跟鄭捷有多少互動?

 

你們到底關心、瞭解自己的兒子到什麼程度?

 

「沒課就會宅在家裡打電玩」這種描述,連住在家裡廚房的小強都可以回答!

 

我知道我的文字充滿了怒氣,

 

但這一對連出面都要靠議員來轉述的父母,真的讓我太難過又太生氣了,

 

但在台灣,卻很少人想去聊這一塊。

 

既然如此,就請容許我來聊聊吧。

 

我知道,有時候我們想接近小孩,小孩卻會說:「你不要管我啦!你們很煩!」;

 

我知道,有時候小孩在餐廳裡哭鬧真的很丟臉,

 

所以只能直接給他一巴掌,讓他知道在公共場合不能任性;

 

我知道,世界上哪有鬼魂這種東西,

 

所以小孩說過世的爺爺回來了,一樣給她一巴掌,然後告訴她小孩子不要亂說話…

 

我知道,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,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,

 

而我們所做的這一切,也都是從我們父母那裡學來的,難道這樣也有錯嗎?

 

其實剛剛那三個故事,只要有「愛」、「尊重」和「包容」,

 

是會出現另外一個版本的,而且,全都是我的親身經歷。

 

第一個故事,是我某個親戚。

 

小孩會說父母煩其實是因為,

 

他爸媽一接近他,就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,

 

「你不該打電動、你該寫功課、你不該玩手機、你該去睡覺」,

 

卻不告訴他為什麼,也不尊重他的想法,只想立即的達到效果。

 

更糟的是,在他沒做到的時候,就告訴他「你真的很糟糕」。

 

這個情況維持十年後,想想這孩子對父母的出現會有什麼反應。

 

但後來情況有改善了,

 

因為他的父母不知為何,

 

竟開始放下成見去瞭解他、跟他聊天、而不下任何的評估判斷。

 

漸漸的,他覺得他父母的敵意少了,自己才比較敢講真話,

 

而且在說出來後,甚至還得到真誠的回應和建議!

 

結果他說,他到現在才感覺到父母的溫暖、也才感覺到自己被愛,

 

甚至,覺得這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…

 

第二個故事,是我在美國機場遇到的。

 

一個小孩嚎啕大哭,父母剛開始不知原因,就拼命的要他閉嘴,

 

但西方人的手段總是較溫和,好像在商量、好像在詢問,但一直得不到解答。

 

結果在這樣與孩子持續的哭鬧和溝通後,

 

只從孩子大哭的嘴裡蹦出了模糊的一句話:「我的手…」

 

結果原來是他的手被兒童椅夾到了,大家卻完全沒發現,

 

接下來就是一陣混亂,餐廳工作人員馬上遞藥,

 

父母也在後來跟孩子道歉,說剛才自己說話的音量有點大…

 

他們尊重自己的孩子,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當成「人」。

 

第三個故事,是我更親的親戚。

 

她真的有靈異體質,甚至她的孩子也是,

 

但當時的大人不信,所以她從小就被修理的很慘。

 

而這件事的改善,其實也只是她自己當媽媽後,不會亂甩自己女兒巴掌而已,

 

所以她女兒就不會像她一樣有家庭冰冷和自卑感

 

(她自己的家庭冰冷和自卑則是到現在都還維持著),

 

因為,她懂她女兒的這項特質,所以她尊重她。

 

父母,是這個世界的源頭,

 

世界上的每一個人,都有父母,

 

而父母的所作所為,是影響孩子的完全關鍵,

 

孩子會如何成長、會如何改變,絕對不會只是因為兄弟、因為朋友、因為情人,

 

絕大多數,甚至可以說95%,都是因為父母。

 

既然「3歲看大7歲看老」,那大家覺得這些孩子看的是誰呢?

 

但各位父母,請不要壓力過大,

 

因為你們都是愛孩子的,這是天性,所以「愛」已經有了,

 

而所謂的「尊重」與「包容」,

 

其實也只是「不帶任何想法的去和孩子溝通」,

 

也相信「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」、「任何想法都會是真的」,

 

因為只要是從孩子口中說出的真實想法,就有了解和探討的必要,

 

但是當我們一直帶著某種目的或成見要去跟他對談的話,

 

就絕對問不到真心話。

 

所以鄭捷在短期間內,是不會想要講真心話的,

 

除非他再次感受到「愛」、「尊重」和「包容」。

 

如果說,我已經對孩子很不尊重和不包容很久了怎麼辦?

 

那就慢慢來吧。

 

我鼓勵所有的父母從現在開始去跟孩子隨性的聊天,

 

練習「健康開放的互動」。

 

所謂的「健康開放的互動」,是有階段與層次的,

 

陪伴=>純關心=>分享自己=>聽他分享。

 

這是四個不同深度的階段,請讓我來一一說明。

 

一、陪伴:就是物理距離的接近。

 

在同一個屋簷下是基本,但最好是在同一個空間裡(一起在客廳或廚房)。

 

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同一屋簷都做不到,

 

父母們就要慢慢開始花些心力製造機會,

 

一週一次都好,慢慢讓自己有跟孩子碰觸的機會。

 

二、純關心:就是不給予任何「指令」和不期待任何「善意回應」的問候。

 

畢竟現在網路通訊這麼方便,

 

偶爾一句「今天有沒有吃飯啊?」其實並不難,

 

但不要有「不吃怎麼行?」「難怪你會常生病」這種話出現,

 

因為這裡頭都包含了「指令」,純關心裡是不能有任何「指令」的。

 

如果他回「你不要一直問很煩耶!」我們絕對不能生氣,

 

因為我們本來就不該期待善意回應,

 

搞不好他正在忙啊?還是跟女友吵架?

 

最基本可以回:「好吧,你覺得煩我就少問一點囉。」

 

進階可以回:「我愛你嘛。」

 

總之就是純關心,單純的「維持互動」就好,

 

而不要有任何「增進感情的期待」,就是單純互動而已。

 

三、分享自己:「分享自己的擔憂」是一個好的開始,

 

但也不要有「渴望回應」的想法,單純「分享」就好,

 

講完就丟,不要期待,然後結束。

 

因為我們偶爾展現那「不求幫助」的脆弱,有時會讓兒女感覺親切。

 

但前提是「不求幫助」,否則他們一定感覺的到,

 

甚至會覺得我們是在博取同情,那就會造成反效果了。

 

其實「分享」是重點,

 

所以不論是好事壞事,跟兒女偶爾「不求回應」的分享,

 

長時間執行後是會產生某種正向聯結的。

 

四、聽他分享:這一步幾乎是終點,但也最不容易把握,

 

因為當前三步都做得好後,有一天或許兒女就想要「分享他自己」了。

 

這時要很謹慎,要把持住「尊重」與「包容」的原則,

 

就要做到「只回應心情、只給予建議、但不下決定」這三點。

 

也就是說,他說他最近喜歡上一個女生,我們最好不要回「你先好好唸書吧」,

 

而是要說「哦?她是誰?」,再問問看他想怎麼做。

 

徹底瞭解他的心情、想法,以及聽他說完所有的話後,

 

我們才可以開始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,但要誠實。

 

例如「我還蠻替你高興的,我兒子要開始青春囉」

 

或「蛤怎麼辦?我擔心你會開始不專心唸書耶哈哈~」。

 

但都要「尊重」,並且把這件事「當一回事」,

 

因為這是兒女們的心情,即使我們聽起來再荒謬,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。

 

「只給建議、不下決定」非常難,但一定要做到,

 

就是不管我們說了什麼,最後一定要讓他清楚

 

「這只是你老爸我的想法,你會有你自己的,但不管你做什麼,我都會支持你」,

 

所以我們可以給出我們所有想要給的誠實建議,

 

只是最後要把決定權交給他自己,這才是健康開放的溝通。

 

當做到了以上四步,我相信大家的關係就會變好,

 

但請記住,「不要急著、或勉強自己去做這四點」,

 

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裡,或許一年有做到一次四步循環就夠了不起了,

 

但當然,如果可以的話,一週一次是很理想的,

 

畢竟感情真的很好的母女,搞不好一天就有365件事可以分享了。

 

最後,在這裡分享一個奇妙的大絕招:「靜默的陪伴」,

 

就是用「物理親近」的方式出現在兒女的附近,

 

然後「放鬆的做自己想做、但完全不干擾他的事(例如玩手機或看書)」,

 

先逼迫自己跟他的互動「暫時等於零」,直到他「自己開口」為止,

 

然後才能慢慢走那四步「健康開放的互動」。

 

例1,爸爸開始每天坐在兒子的房門口看自己的書,

 

兒子可能會忍不住問:「你在幹嘛?」

 

那我們就回:「沒有啊,就想跟你靠近一點」,

 

「神經病」。

 

但我們還是持續的做,直到他問:「你到底想幹嘛?」

 

那我們就誠實的說:「其實我想跟你拉近距離,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。」

 

例2,爸爸開始在兒子每次看電視的時候出現,然後陪他看,

 

他可能會問或「你要看電視嗎?那給你看」,

 

那我們就可以回「不用啊,你看你的,我只是在這裡放空,我今天累死了」

 

「可是我怕你會無聊」「不會啊,我根本沒在看其實,你看你的,別管我」

 

然後我們也真的放鬆,也不針對電視內容講任何話,只是陪伴,

 

除非他先開口聊,才開始慢慢進行四步互動。

 

一定要找一件事專心的做,否則那像是在站哨,兒女一定會感覺很不舒服。

 

當然這一步是險棋,但拿捏得好的話效果其實不賴。

 

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生活心得,並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支持,

 

所以「這只是宥勝我的想法,你會有你自己的,但不管你做什麼,我都會支持你」。

 

傳統社會給了我們很多限制、很多距離、很多規範,

 

再加上現代社會的忙碌,我們真的都過得很辛苦,

 

但如果真心想改善關係的家庭,讓自己更快樂的話,

 

不妨可以開始試試四步「健康開放的互動」,

 

不管是父母對兒女、或兒女對父母,都適用,

 

因為,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緊密、也是最不容易被破壞的。

 

我期待鄭捷的父母開始與他互動,並且帶著「愛」、「尊重」、和「包容」,

 

雖然為時已晚,鄭捷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上最大的責任,

 

但相信我,鄭捷會這樣做,不是沒有原因的,而這原因,也只有父母能化解了…

 

期待台灣,可以更好,我愛台灣,台灣加油。

 

本文引用自dreamsky0609 - 鄭捷在江子翠的隨機殺人,台灣社會所忽略的關鍵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蘋果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